陕西省区域创新能力引导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农业领域
7.菊芋特色产业创新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商洛市重大技术需求)
围绕菊芋特色产业创新链的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结合区域山地及土壤和气候特点,以菊芋种植及其新型健康功能产品的研发为核心,以在大健康领域的应用为导向,运用系统工程思路,融合现代交叉学科方法及高新技术手段,建立产学研用联动、三产融合协调发展以及工程化人才培养体系,以深加工为龙头整合我省秦巴山区菊芋产业链资源,促进菊芋特色产业链转型升级,形成资源主导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活力,带动秦巴山区全域菊芋产业链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打造我省乃至全国菊芋健康产品制造中心,助力扶贫攻坚战略和地方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
7.1 菊粉高效萃取及高果糖浆制备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范
研究内容: 主要围绕以菊芋为原料工业化制备菊粉和高果糖浆关键技术集成开展攻关研究,通过对目前生产工艺环节的关键技术创新和参数优化,提高菊粉和高果糖浆产率、产品纯度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规模化自动化菊粉高效萃取和高果糖浆制备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生产线。
考核指标:建成年产 1800 吨菊粉和 1200 吨高果糖浆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生产线 1 条,使菊粉产率达到 8 %以上,产品纯度达到 90 %以上,高果糖浆中果糖含量达到 55 %以上;形成生产技术操作规范 1 套,制定企业标准及地方标准 1-2 项,并报批国家标准(GB/T×××),发表论文 1-2 篇,申请专利 1-3 项;完成菊粉高效萃取及高果糖浆制备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范研究总结报告 1 份。申报条件:本地龙头企业牵头,校(院)企合作承担。
7.2 基于分子量分级及功能精准定位的菊粉多元化产品研发与产业化示范
研究内容: 主要围绕不同分子量菊糖(粉)生理功能的差异,采用现代先进分离技术对菊糖(粉)分级制备;通过功能研究对分离制备的不同分子量菊糖生理功能精准定位;形成不同分子量的多元化精准营养功能保健新产品;开展固定化酶-膜耦合分离制备功能性菊芋低聚果糖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固定化酶载体优选、酶解条件优化、膜分离制备等研究,获得固定化酶-膜分离耦合制备功能性菊芋低聚果糖最优工艺及高纯度菊芋低聚果糖产品,完成中试放大及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获得 2-3 种不同分子量菊糖新产品,明确其保健功能定位;建立菊糖分子量分级的关键技术及生产线 1 条,形成生产技术操作规范 1 套;提出固定化酶-膜耦合分离制备功能性菊芋低聚果糖关键技术及参数,获得菊芋低聚果糖新产品1-2 个;发表论文 1-2 篇,申请专利 1-3 项,制定相应产品企业标准 3-4 个;完成基于分子量分级及功能精准定位的菊粉多元化产品研发报告 1 份,固定化酶-膜耦合分离制备功能性菊芋低聚果糖关键技术报告 1 份。
申报条件:本地龙头企业牵头,校(院)企合作承担。
7.3 菊粉改善肠道菌群调控糖脂代谢的基础及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 主要围绕菊粉对肠道菌群和代谢的影响,运用现代生命科学及食品分子营养学前沿理论和方法,通过建立相应的细胞及动物模型,深入研究揭示菊粉改善肠道菌群调控糖脂代谢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机制;通过特定人群干预试验,为菊粉的精准营养和在大健康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科学基础;开拓菊粉的保健应用领域,完成基于菊粉的特膳食品配方,提出相应的产品标准和检验方法。
考核指标:完成菊粉体内体外营养健康功能的基础试验研究,阐明菊粉改善肠道菌群调控糖脂代谢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机制;完成菊粉特定人群干预试验研究,提出菊粉精准营养的科学依据和营养干预策略;完成基于菊粉的特膳食品配方和新产品 1-2 个,提出相应的产品标准和检验方法;发表学术论文 2-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2 项。
申报条件:高校或科研院所承担,与技术需求所在地龙头企业合作。
7.4 菊粉萃余物深度开发与高值化利用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以菊芋为原料生产菊粉过程中产生的菊渣排放物(菊粉萃余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果胶、未萃取的膳食纤维等大量可利用成分,深入研究其开发价值和高值化利用途径,实现菊芋加工业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菊芋产业综合经济效益及生态环保效益。
考核指标:分析鉴定菊粉萃余物主要有益成分,明确其主要功能及用途;提出 2-3 种有较高应用价值的开发利用途径,完成工艺技术和中试试验;开发 3-4 种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产品,制定相应标准 1 套;形成菊粉萃余物开发利用试验研究报告 1 份,发表学术论文 2-3 篇,申请专利 1-2 项。
申报条件:高校或科研院所承担,与技术需求所在地龙头企业合作。
7.5 菊糖衍生化功能产品开发与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 主要围绕菊糖(菊粉)开展分子改性或衍生化研究,拓展和创制菊糖衍生化功能新产品;阐明菊糖改性或衍生物的化学结构、性能特征和检验检测方法;评价所制备菊糖衍生物的功能活性作用及其安全性;提出菊糖改性或衍生化的制备工艺技术,完成中试试验研究。
考核指标:提出 2-3 个有良好应用价值的菊糖改性或衍生化制备工艺和关键技术;明确菊糖改性或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和性能特征;完成所制备菊糖改性或衍生物的基本功能活性及其安全性评价,提出相应的检验方法和产品质量标准;形成试验研究报告 1 份,发表学术论文 2-3 篇,申请专利 1-2 项。
申报条件:高校或科研院所承担,与技术需求所在地龙头企业合作。
7.6 菊糖型果蔬酵素健康饮品开发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研究内容: 围绕以菊芋为主要原料研发菊糖型果蔬酵素健康饮品,研究主要原料配比、处理方式、糖分、蛋白、温度等因素对菊糖型果蔬酵素产品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优工艺路线和技术参数;开展菊糖型果蔬酵素产品配方、活性营养成分、主要保健功能研究;完成工厂小试,建立产业化应用示范生产线,获得糖型果蔬酵素生产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
考核指标:研究提出菊糖型果蔬酵素健康饮品制备工艺和关键技术,研发出菊糖型果蔬酵素新产品 2-3 个;明确产品保健功能和主要活性营养成分;建立年产 300 吨的菊糖型果蔬酵素示范生产线 1-2 条;获得生产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形成生产技术操作规范 1 项,制定相关企业标准 1-2 项,申请专利 1-2件,发表论文 1-2 篇;完成项目技术总结报告 1 份。
申报条件:限本地龙头企业牵头,校(院)企合作承担。
8.杨凌示范区智慧设施园艺特色产业创新链(杨凌示范区重大技术需求)
依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到 2020 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 2030 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整体布局。我省到 2025 年,建成设施园艺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设施园艺工程技术和设施装备水平。加强新型设施装备、现代互联网+智慧设施农业等关键性技术研发攻关,特别是在符合我省生产实际的新型生产工艺模式、现代工程技术和智能装备技术、智慧信息管理平台方面实现全面的创新,构建设施园艺的“杨凌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我国设施农业的转型升级。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智慧设施园艺产业研究”专项包括智能蓄热大型装配化温室关键技术、温室环境智能调控技术与设备研发、智能设施园艺无土栽培生产关键技术、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和基于“设施-农艺和农机”融合的设施园艺产业链系统研究等主要任务。
8.1 大型智能蓄热装配化温室结构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不同结构参数设施内的性能与设施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设施结构优化和标准化提供依据,优化设计大型装配化温室大棚结构和主动蓄放热系统方案。提出智能温室大棚标准化设计和轻简化建造方案;分析土、水媒蓄放热系统对设施内气流循环的影响;针对温室大棚设施,利用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结构参数设施内环境特点,分析设施结构与主动蓄放热系统的匹配关系,并设置智能化可控结构与装备。
考核指标:研发 3-4 种新型温室大棚结构,配套轻简化建造技术及设备 3-4 种,制定地方标准 3-4 项,发表论文 2-3 篇,申请专利 3-6 项。
申报单位:仅限杨凌地区内注册的企业和高校
8.2 温室环境智能调控技术与设备研发
研究内容:构建陕西温室结构-热环境-园艺作物之间的协同互作关系模型;研发基于设施内环境条件的防寒保温、通风降温节能技术与装备;研究补光、增施 CO2 对设施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提出光照与 CO2 智能调控方案。
考核指标:建立 3-5 种温室蔬菜生长模型与智能化控制系统,研发新型保温蓄热与降温系统 2 套,补光与补气系统 2 套,发表论文 2-3 篇,申请专利 2-3 项。
申报单位:仅限杨凌区内注册的企业和高校
8.3 智能设施园艺无土栽培生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农业废物基质化快速发酵技术、专用和通用有机基质配方、基质消毒与重复利用技术;功能性定制化育苗基质的研发,满足定制化育苗基质的需求,基质模块化技术研究;研制出一套果菜类适宜轻简化移栽的壮苗高效育苗和幼苗生长精准调控技术体系。建立基于无土栽培的主要设施作物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提高轻简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并在主产区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研制出 3 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育苗基质配方 6 个,分别适宜高温和低温季节育苗,依此配方,水肥管理较常规基质提高管理效率 20%以上,壮苗率提高 15%以上;针对 3 种不同蔬菜作物,提出苗期精准调控方案。适宜轻简化栽植的茄果类优质壮苗培育体系:育苗整体效率提高 20%以上,能源消耗降低10%以上,适合机械化移栽的壮苗率提高 30%以上。育苗年示范量 1000 万株。开发出农业废物基质栽培条 2-3 种、养液膜栽培槽 1-2 种;有机无机结合性营养液配方 3-5 个;授权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2-3 项,建立基质无土栽培模式和配套技术规程 3-5项;技术应用提高产量 10%以上,亩增效益 1000 元以上,示范推广 2 万亩以上。
申报单位:仅限杨凌区内注册的企业和高校
8.4 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组装设施环境因子的监测设备,编写模型软件,开发设施瓜果菜智能化灌溉决策系统;开展主要蔬菜亚低温和常温下营养吸收规律研究,形成不同环境下主要瓜果菜精准化施肥指标;研究水肥耦合、灌溉时间、灌溉频率对土壤栽培和基质栽培的设施蔬菜生长、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建立温室环境因子与作物蒸腾蒸发量的数学关系模型及设施蔬菜灌溉预测模型;开发设施蔬菜智能化灌溉决策系统;形成设施蔬菜不同茬口不同栽培方式的水肥精准化灌溉体系,制定相应的精准化灌溉施肥技术规范。主要果菜不同设施、不同茬次水肥一体化肥水管理制度。
考核指标:建立温室环境因子与作物蒸腾蒸发量的数学关系模型及设施蔬菜灌溉预测模型 3-5 个;开发设施蔬菜智能化灌溉决策系统,形成设施蔬菜不同茬口不同栽培方式的水肥精准化灌溉体系 3-5 套。制定相应的精准化灌溉施肥技术规范 3-5个;微孔膜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控制设备 1 套;建设技术核心示范基地 1000 亩,水肥综合利用率提高 50%以上。形成标准操作规范 3-4 项,申请发明专利 2-3 项。发表相关论文 2-3 篇。
申报单位:仅限杨凌区内注册的企业和高校
8.5 基于“设施-农艺和农机”融合的设施园艺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以农业机械化工程技术和农艺技术集成创新为重点,开展植物-设备互作关系方面基础研究,实现生产研发相结合,做到农机农艺相融合。结合设施环境和作物农艺要求,针对播种、育苗、移栽、耕整(粘重土)、植保、收获、采后运输(AGV 户外智能物流系统)等关键生产环节,研发移动式环保型自动装土制袋育苗机、集成新型清洁动力能源的设施生产配套小型农机装备,实现设施智能化精细生产;研究适合小型农机装备操作的农艺模式与管理技术;研发新型药肥喷施系统,实现安全、减量、高效、绿色的田间作业管理。针对实际种植对象和作业需求,整合设施栽培各关键作业环节配套全产业链新技术,提出适宜于农机高效作业的设施结构及配套的标准化栽培模式并进行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形成可指导配套关键作业环节装备研发的果菜类和叶菜类蔬菜农艺作业参数和生长参数数据库 2 套;制定果菜类和叶菜类蔬菜模式化生产标准 2-4 项。研发与集成播种、育苗、移栽、耕整(粘重土)、植保、收获、采后运输等机械 5-7种,以清洁能源和轻简式作业为目标,研制智能化纯电驱动通用动力平台 2-3 套;集成可实现设施栽培安全高效的农药喷洒作业、液体叶面肥喷洒作业、二氧化碳气体肥的均匀喷施的新型设施专用药肥喷施系统 1 套。研发果菜类和叶菜类蔬菜机械化移栽标准基质配方 3-4 个,制定果菜类和叶菜类蔬菜标准化育苗规程 3-4 项;形成果菜类和叶菜类蔬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2 套,提出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 2 套,作业效率提高 30%以上,综合经济收益提高 10%以上。
申报单位:仅限杨凌区内注册的企业和高校
9.陕北(延安)欧美大樱桃特色产业创新链项目(延安市重大技术需求)
陕北(延安)欧美大樱桃特色产业创新链是以延安地区樱桃新品种新砧木引进,温室生产技术提高改进等为主要抓手,结合适生区域规划,栽培技术引进创新与吸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形成整个产业的合力,促进延安地区樱桃早(温室大棚)中(冷棚)晚(大田)樱桃产业形成,促进经济发展,形成能实现产业扶贫的特色产业链条。
9.1 设施大樱桃土壤连作障碍及裂果预防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设施大樱桃土壤养分失衡、盐分累积过度、土壤结构破坏、施肥种类单一情况,以及温室连作导致樱桃裂果问题,在调查测定不同樱桃设施条件下土壤 pH 值、容重及土壤有机质、大中微量元素含量、土壤微生物的基础上,提出大樱桃土壤连作障碍解决方案,开发樱桃专用配方肥,试验确定最佳施肥量。引进示范温室自动配肥机和远程控制精准灌溉系统。通过温室樱桃裂果机制研究,提出减轻樱桃裂果技术方案。
考核指标:检测延安主要樱桃种植区域土壤主要理化指标,引进新型肥料 5-8 种,试验提出不同土壤肥力、不同产量的施肥量和水肥高效利用技术。试验提出延安市樱桃产区土壤连作障碍技术方案,开发樱桃专用配方肥 1-3 个,总结提出解决樱桃裂果技术方案 1 套,提出樱桃水肥高效利用技术规程 1 个。
建立示范点 2-3 个,发表论文 1 篇,培训果农 100 人以上。
申报单位:仅限延安注册成立的独立法人单位
9.2 大樱桃专用设施建设标准技术引进与示范
研究内容:根据延安气象条件,开展大樱桃栽培适宜温室、冷棚、遮雨防冻棚的引进与效果评价;开展温室降温技术研究;开展温室自动化设备的引进与远程控制试验;优化提出延安地区樱桃专用设施建设技术标准,并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引进建设大连樱桃栽培适宜温室、冷棚各 1 座;引进临朐樱桃专用温室、冷棚各 1 座,引进遮雨防冻棚标准 1-2种,引进远程自动温控放风卷帘、降温、降湿等设备 4-8 套、试验提出延安地区樱桃生产设施建设标准 1 套。培养技术骨干5-10 人,培训果农 100 人。
申报单位:仅限延安注册成立的独立法人单位
9.3 大樱桃矮化密植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大樱桃矮化密植品种及其砧木资源的评价、创新及选育研究;开展矮化高密度大樱桃标准化快速建园技术及其配套栽培关键技术攻关;开展矮化密植高效现代樱桃树形示范;开展定植后第二年结果技术研究;开展提早上市技术试验;建立矮化密植技术生产技术标准,并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确定延安地区发展矮化密植的最适合砧木及品种组合 2-3 种;总结提出定植后第二年结果的技术方案 1 套;试验提出提早上市技术标准 1 套;建立矮化密植高效树形 2-3个,并建设示范基地 2 个;优化、组装提出矮化高密度栽培技术 1 套,培养技术骨干 5-10 人,培训果农 100 人。
申报单位:仅限延安注册成立的独立法人单位
9.4 设施大樱桃适宜品种及砧木引进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延安市目前大樱桃优良品种和砧木引进不足,优良砧穗组合评价筛选空白的现状,依据目前设施樱桃矮化密植、早熟、果个大、硬度高、甜度高的发展趋势,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和砧木,并进行不同砧穗组合对比试验,筛选出适合延安地区设施樱桃种植的优良砧穗组合。
考核指标:引进国内外优良大樱桃品种 5-8 个,引进砧木2-5 个,试验筛选出适合延安地区发展的大樱桃早中晚熟品种3-5 个,适宜设施栽培的优良穗组合 3-5 个。培训樱桃从业人员100 人以上。
申报单位:仅限延安注册成立的独立法人单位9.5 设施用樱桃大苗培育技术示范与推广研究内容:针对延安发展设施樱桃目标,根据目前国内设施樱桃苗木品种纯度低、树形杂乱、樱桃脱毒苗木少、长途运输费用高等问题,开展樱桃带花大苗繁育技术研究,促进樱桃幼树在苗圃中快速成花,提高大苗移植成活率,并迅速形成产量。
考核指标:确保樱桃大苗移栽成活率达到 99%以上,并在移植后当季形成经济产量,8 个月内上市销售。建立大苗育苗基地1 个;建立大苗移栽示范基地 2 个;试验形成移栽技术标准 1个;总结制定延安地区樱桃营养钵大苗成园栽培管理技术 1套;发表论文 1 篇;培养技术骨干 5-10 人,培训果农 100 人次。
申报单位:仅限延安注册成立的独立法人单位
9.6 大樱桃设施栽培管理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大樱桃设施栽培优质高效为目标,开展设施樱桃提早休眠技术研究;开展设施樱桃破眠技术研究;开展设施樱桃花期授粉技术研究;开展以果蝇为主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开展简易省工整形修剪技术引进及培训;优化组装提出延安地区设施樱桃栽培管理关键技术,并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试验提出提早休眠技术 1 套,试验得出最佳破眠时间与配套技术;引进樱桃花粉、授粉专用蜜蜂、授粉药物3-5 种,引进授粉机械 1-2 种,综合提出延安樱桃授粉技术规程1 套;试验提出设施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1 套;制定省工整形修剪技术 1 套;培训果农 100 人以上;制订延安地区设施大樱桃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1 套。
申报单位:仅限延安注册成立的独立法人单位
9.7 大樱桃采后商品化处理与物流保鲜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扩大延安大樱桃销售半径,提高大樱桃生产效益为目标,研究冰水预冷、盒式气调、真空充气、保鲜剂、冰袋保鲜、硅窗保鲜袋等不同保鲜工艺处理后,经不同物流条件和长时运输后樱桃果实的商品性和主要品质指标的变化情况,确定适合大樱桃电商邮寄过程的保鲜技术。
考核指标:引进筛选果品产地预冷线 1-2 套;引进盒式气调保鲜包装机 1 套,筛选绿色保鲜剂、保鲜袋、包装箱各 1-2种;试验提出适宜电商运销的大樱桃保鲜工艺 1 套;无损邮寄和保鲜时长延长至 4-7 天;提出大樱桃物流保鲜技术规程 1 个;发表论文 1 篇;培训樱桃电商从业人员 100 人次以上。
申报单位:仅限延安注册成立的独立法人单位
10.韩城市北京鸭特色产业创新链(韩城市重大技术需求)
围绕北京鸭产业创新链的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结合韩城市肉鸭产业链突出特色,以北京鸭的育种和养殖技术研发为核心,以市场对北京鸭的需求为导向,整合韩城市北京鸭产加销一体化产业链资源,通过北京鸭疫病防控技术研发、新品种引进选育和利用技术研究、优质饲料加工调制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规模化养殖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高效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与鸭制品追溯管理体系研发及示范主要任务实施,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将北京鸭产业建成引领渭南、乃至全省的农业优势产业。
10.1 北京鸭疫病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研究内容:开展规模化养殖过程中鸭肝炎、禽流感等主要疾病防控技术研究,建设肉鸭疫病检测实验室,定期抽检北京鸭主要疫病。完善疫病预防体系,及时阻断肉鸭疫病传播。建立生态化养殖示范基地,并逐步推广,辐射带动周边养殖户,实现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
考核指标:保证长期有 5 名北京鸭疫病检查技术队伍;完善鸭疫病防控检查技术体系;建立 1-2 个疫病检测实验室并完善设备体系;建立一个养殖示范基地,辐射带动 20 个养殖小区;养殖成活率达到 97%;养殖农户年增收 600 万元。
申报单位:韩城市内注册的企业、全省高校
10.2 良种北京鸭品种引进繁育技术集成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引进北京鸭 4 系配套新品种,筛选出对鸭生长、产蛋、饲料利用率等具有主效作用的分子标记或候选基因组合。研究采精技术对北京鸭精液品质的影响,开展北京鸭常温与低温保存影响精液品质及输精效果研究,筛选北京鸭常温与低温保存的稀释液配方,研究低温影响精子活率的机制,探索输精技术对北京鸭种蛋受精率的影响规律并推广至养殖户,建立鸭多分子标记聚合选种的方法和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北京鸭新品种 4 系配套,每个品系不少于 1000只种鸭;筛选出 2-3 种具有主效作用的分子标记或候选基因组合;制定北京鸭采精技术标准 1 套,筛选北京鸭常温与低温保存稀释液配方 2-3 个,制定输精技术 1 套;应用示范养殖种鸭 3万只。发表论文、申报专利 3-5 项。
申报单位:韩城市内注册的企业、全省高校
10.3 北京鸭优质饲料加工调制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北京鸭养殖过程的营养需求,开展饲喂技术、饲料加工调制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形成雏鸭、青年鸭、种鸭的饲料生产技术标准;评价加工调制过程对肉鸭生长与肉质的影响,动态调整饲料中蛋白质、胆固醇、脂肪、钙磷等矿物质、维生素成分,建立标准化饲料加工体系。
考核指标:筛选北京鸭营养需求 2-3 套,优质饲料加工关键技术 3-4 套,饲喂技术 3-4 套,营养标准 1 套,发表论文、申请专利 3-5 项。
申报单位:韩城市内注册的企业、全省高校
10.4 北京鸭规模化养殖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带动
研究内容:根据当前北京鸭的饲养状况,研究规模化养殖对北京鸭生长速度、饲料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研究光照、饲养密度、饲喂技术对北京鸭肉品质及生长发育规律的影响。集成创新北京鸭营养调控技术、饲喂技术、疫病防控技术、养殖场规范化经营管理技术和规模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为北京鸭养殖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集成北京鸭规模化养殖技术 1-2 套;制定规模化饲养技术标准 1-2 套;建立饲喂技术影响鸭肉品质的影响机制;培养技术人才 8 名;辐射带动养殖北京鸭规模达到年出栏1000 万只。发表论文、申请国家专利 3-5 项。
申报单位:韩城市内注册的企业、全省高校
10.5 北京鸭高效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应用
研究内容:筛选具有潜在降胆固醇和抗氧化功能的肉鸭生产技术,并对其功能性进行评价,研究鸭肉贮藏期营养转化机理、营养损失的成因及对鲜肉品质的影响;分析不同规格和贮藏条件对分级包装的影响;开展鸭肉后熟和愈伤机制研究,摸清鸭肉屠宰后后生理变化特点,建立分级包装质量标准体系,开展北京鸭加工设备研究。
考核指标:制订北京鸭商品化处理技术规程 2-3 套;示范速冻和冷库贮藏分级包装量 5000 吨以上;分级包装鸭肉合格率99%以上,分级标准产业化应用;加工规模达到 1000 万只/年;产值达到 5 亿元。制定产品企业标准一套。发表论文、申请专利 3-5 项。
申报单位:韩城市内注册的企业、全省高校10.6 北京鸭附件加工技术创新研发研究内容:针对北京鸭屠宰后,鸭血、鸭掌、翅、舌、心、肝、肠等附件,市场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加工环节过度加工的营养损失,以及作坊生产不规范等问题,通过建立高品质北京鸭附件的卤制品技术规范,研究适度精炼技术,并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提升产品质量,为市场提供更多营养健康的鸭制品,提高品牌效应,增加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
考核指标:开发北京鸭附件新产品 6-10 项,并投入市场,取得一定规模和经济效益,在 2-3 家企业示范应用,实现经济效益 500 万元;取得卤制品技术配方 2-3 项;制定工厂化生产技术 2-3 项。发表论文、申报专利 3-5 项。
申报单位:韩城市内注册的企业、全省高校
资助额度
每个创新点原则上支持经费 40-80 万元。
支持年限
2021 年-202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