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组织申报2024年度第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各区科经局,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长江新区科创局,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武汉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武政〔2024〕2号),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现将武汉市2024年度第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类别
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报类)
二、支持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聚焦我市重点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支持对科技企业、高校院所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形成的科技成果进行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并投入市场应用和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三、组织方式
实行择优推荐、限额申报,由各区(开发区)科技管理部门根据项目申报指南组织项目申报和推荐。各区推荐指标详见附件1。
四、支持对象和要求
(一)申报单位应为我市行政区域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二)项目主要推动产业带动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已完成小试形成样品样机的科技成果,经中试进入产业化开发或直接进入产业化开发,开展示范应用并尽快形成产业规模。
(三)项目的核心技术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项目的总体技术与其它同类产品相比具有良好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并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和较好的市场前景。具体项目申报指南详见附件2。
(四)项目须在我市相关区落地。重点支持在汉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医疗机构等创新主体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到企业或孵化成企业的项目,以及我市企业自研形成重大突破性科技成果并自行转化的项目。
(五)项目承担单位配套投入经费总额与市科技研发资金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1。武汉市外单位作为合作单位的,不参与分配市级财政资金。
(六)区级财政给予配套的项目、已引入社会资本投入的项目、已明确应用场景的项目、由院士牵头实施的项目优先给予支持。
(七)医工交叉融合专项科技成果产出要实现应用,2年内能够获批二类、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或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非医疗器械类的产品进入市场化应用并实现销售。
五、支持额度
根据项目总投入、科技成果成熟度、创新度及预期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等,择优给予支持并确定支持额度,对特别重大的项目,支持额度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六、实施周期
项目实施周期原则上不超过两年。
七、申报步骤
(一)企业申报。企业按要求在武创通科创服务平台或市科创局官网上提交项目申报材料。
(二)各区推荐。各区科技管理部门对项目申报材料真实性进行审核、完成现场核查后,向市科创局推荐。
八、网上申报
本次项目申报全部通过网上申报,网上申报时无需提交纸质材料,项目立项后需提交一份与网上申报材料一致的纸质材料。
(一)个人/单位申报资料网上提交
方式一:武创通科创服务平台路径
1、登录系统:登录武创通科创服务平台,进入项目申报模块。
2、在线填写:通过项目负责人账户登录后,选择“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点击“进入申报”,在线填写申报信息。
3、上传附件:将签字盖章后的申报表及相关附件扫描后以PDF格式上传。确认无误后点击提交,申报材料提交至申报单位。
4、单位审核:通过单位账户登录后,点击页面右上方“项目管理入口”,进入项目管理页面,点击“推荐”,将项目提交至区科技管理部门,申报完成。
方式二:市科创局官网路径
1、登录系统:登录市科创局官网,点击“项目申报与管理—在线申报”,进入“网上办事大厅”。
2、在线填写:通过项目负责人账户登录后,点击“项目申报”板块,选择“2024年度项目—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线填写申报信息。
3、上传附件:将签字盖章后的申报表及相关附件扫描后以PDF格式上传。确认无误后点击提交,申报材料提交至申报单位。
4、单位审核:通过单位账户登录后,点击“推荐”,将项目提交至区科技管理部门,申报完成。
(二)各区推荐
区科技管理部门使用区局账号登录(市科创局官网—“用户登录”),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点击“推荐”,将项目提交至市科创局。同时在系统点击“项目库管理—项目汇总—汇总材料上传”,点击“新增”打开页面,按照具体项目类型上传《各区2024年度第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荐汇总表》(由系统导出并加盖区科技管理部门公章后,扫描成PDF上传)。
九、项目材料
(一)《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报书》(附件3)
(二)附件清单
1.科技成果的相关材料(包括专利授权证书或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相关材料、动植物新品种证书、新药证书、临床试验批件、医疗器械注册证、制定的国家或者行业技术标准以及科技成果登记证书、国家、省科技奖获奖证书等)。
2.院士牵头实施的项目证明(申报书中《项目负责人科研诚信承诺书》或《首席科学家科研诚信承诺书》需由院士签名或加盖院士签章)。
3.区级财政给予配套的项目证明(区政府或区科技管理部门出具的加盖公章证明)。
4.已引入社会资本投入的项目证明(与投资机构签订的协议以及相关资金到账证明)。
5.已明确应用场景的项目证明(场景提供方的采购协议或与场景提供方的合作协议)。
6.申报企业上年度审计报告、上年度研发投入报表(报表从国家统计局、科技部或教育部相关统计平台导出,加盖单位公章;审计报告中若已有研发投入信息则无需单独提供)。
7.其他合作协议(如有其他合作单位,须提供。协议应明确合作各方的合作方式、任务分工、知识产权归属、经费分配、收益分配及预期目标等内容,并加盖双方单位公章;申报的合作事项应与合作协议相关内容一致。)。
8.根据需要提供其他相关材料。
(三)相关事项
1.《项目申报书》的研究内容、项目总经费、考核目标等应与实施周期一致。
2.以PDF格式上传的《项目申报书》应签字盖章,与在线填写内容一致。
3.项目立项后,申报系统根据项目申报书生成该项目的《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任务书》,相关内容原则上不得调整。任务书从系统导出打印后,申报企业将纸质材料提交区科技部门进行审核,区审核完成后签字盖章,将一式六份纸质材料线下提交。
4.申报企业应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编制经费预算。市科技研发资金资助额度低于申请经费时,总经费不足部分由申报企业自筹。
十、申报限制
(一)已被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实施联合惩戒的单位和个人不得申报或参与申报。
(二)不符合有关保密规定的项目不得申报。
(三)已经获得国家、省、市财政资金支持的同一项目不得申报。对于申请人在以往财政资金资助项目基础上提出的新项目,应明确阐述二者的异同、继承与发展关系。
(四)承担市科技计划项目且逾期未验收的单位不得申报。
(五)同一项目负责人只能申报一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已承担我市科技计划项目且未验收的项目负责人不得申报。
十一、申报时间
(一)企业材料提交时间为5月29日至6月17日。
(二)各区科技管理部门推荐时间为6月18日至6月20日。
附件:
1、各区推荐指标
2、2024年度第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报指南3、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报书(申报类)
各区推荐指标
序号 |
区域 |
指标数 |
1 |
东湖高新区 |
30 |
2 |
武汉经开区 |
16 |
3 |
临空港开发区 |
14 |
4 |
长江新区 |
2 |
5 |
江岸区 |
6 |
6 |
江汉区 |
4 |
7 |
硚口区 |
3 |
8 |
汉阳区 |
3 |
9 |
武昌区 |
8 |
10 |
青山区 |
3 |
11 |
洪山区 |
13 |
12 |
蔡甸区 |
6 |
13 |
江夏区 |
7 |
14 |
黄陂区 |
3 |
15 |
新洲区 |
2 |
|
合计 |
120 |
坚持市场导向,聚焦我市重点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支持对科技企业、高校院所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形成的科技成果进行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并投入市场应用和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二、指南方向
(一)高端装备类
紧扣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智能化程度高等特点,以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底盘、无人船舶等细分领域为主攻方向,推动一批高端装备应用及产业化。
1.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装备。以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为牵引,以实现国际首创为目标,在已有样机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研发和工程试验,加强工程安全性保障,提升施工效率,产生显著经济效益,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2.新能源汽车智能底盘。以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牵引,以进一步提升汉产高端新能源汽车国际国内市场地位为目标,在已有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储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中试熟化,强化新能源汽车底盘智能化程度,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产生显著经济效益。
3.无人船舶。以环保执法、科研调查等需求为牵引,以实现无人船舶多场景深入应用为目标,在已有无人船舶自主航行和协同控制等技术储备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技术验证和工程应用,打造无人驾驶船舶系统,并实现产业化。
4.量子精密测量装备。以防震减灾、资源勘探、导航定位等领域重大应用需求为牵引,以实现高端测量产品国产化替代为目标,在已有样机的基础上进行产品迭代,实现小型化原子重力仪、量子重力梯度仪、量子激光雷达等产品的批量化生产和应用推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带动量子相关产品的应用。
5.新型显示芯片封装装备。以电视、笔记本电脑、手机、AR/VR等智能终端对显示高色域、低功耗、轻薄等需求为牵引,以实现国产替代为目标,在已有样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新型显示芯片制造封装工艺等研发和工程试验,提升芯片良率、降低制造成本,产生显著经济效益,促进新型显示上下游产业发展。
6.油气勘探开采装备*。以服务国内油气勘探开采企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宗旨,以实现国产化替代为目标,在已有样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油气勘探开采装备,提高产品关键性能指标,解决油气田超深复杂井测井需求,开展场景应用示范。
(二)数字经济类
突出技术创新水平高、产业赋能效果好等特点,以物联感知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工业软件、高能效信息通信网络、人工智能数字模型等细分领域为主攻方向,推动一批数字经济软硬件产品的应用及产业化。
7.物联感知系统。以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智能终端对压力传感器、激光雷达、融合感知系统等物联感知的需求为牵引,以实现国产替代为目标,在已有样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MEMS传感器制造工艺、有源特种光纤制造、多模态融合感知系统等研发和工程试验,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
8.地理信息系统。以自然资源管理、农林牧渔、应急保障等行业对高精度、全场景地理信息系统需求为牵引,以支撑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为目标,在已有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高精度地理图像采集、多源海量数据融合、实景三维重建等系统的研发和工程试验,提升地理信息系统性能,扩大应用领域,推动地理信息产业上下游发展。
9.工业软件。以先进半导体设计制造对高端自主研发软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实现国产替代为目标,在已有软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功能验证和熟化,丰富功能并提升性能,服务集成电路先进制程节点量产工艺,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
10.高能效信息通信网络*。以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为牵引,以解决网络能耗高、能源利用率低等行业难题为目标,通过进一步开发传输网和无线网低碳技术与产品,实现信息通信网络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展场景应用示范。
11.人工智能数字模型*。以“人工智能+文旅、金融、政务、民生、工业”为牵引,以实现大规模应用为目标,在现有技术和要素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人工智能数字模型在社会治理、文体旅游、虚拟现实等方面的应用,形成典型场景示范。
(三)新材料类
充分发挥新材料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作用,以先进半导体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等细分领域为主攻方向,推动一批战略材料的创新应用与产业化进程。
12.先进半导体材料。以集成电路与显示产业对高精抛光技术的迫切需求为牵引,开展用于先进芯片制造的修整盘材料研发、中试验证及其产业化推广,实现国产替代,大幅提升芯片良品产出率,弥补产业链短板。
13.新能源电池材料。针对新能源电池现有技术短板及存在的安全问题,开展固体电解质材料、高性能电池防护材料的关键技术成果转化,拓宽电池工作温区和循环寿命,提升安全性能,推动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的显著增长。
14.先进化工材料。以生态环保、精细化工等领域对先进化工材料多元化需求为牵引,开展新型催化材料、碳矿化材料以及高性能纤维的中试放大,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加快促进化工材料产业转型升级。
(四)生物制造类
以自主知识产权脂肪酶和大宗平台化合物等细分领域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已有一定技术积累的生物制造产品开发及产业化。
15.自主知识产权脂肪酶。针对脂肪酶高度依赖进口, 急需国产化替代的问题,挖掘高效脂肪酶基因,构建脂肪酶生产细胞工厂,研发脂肪酶高效制备技术,打破国际巨头产品生产菌种及酶 制剂制备技术的市场垄断,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脂肪酶品种,实现应用推广及产业化。
16.大宗平台化合物。针对绿色可持续的大宗醇酸非粮生物制造国内缺乏的问题,开展人工智能自动化菌株改造, 原料高效酶解糖化,智能发酵,分离纯化等技术研发,实现以玉米芯废渣、废弃淀粉等非粮原料的大宗醇酸规模化生产,完成万吨级生产示范线的建设及产业化。
(五)医工交叉融合专项
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手术器械、植入式医用材料、人工器官、医学影像/治疗设备、医学分离检测设备、精准医疗/智能辅助系统等细分领域为主攻方向,加快创制一批国际首创、国产替代和临床需求迫切的高端医疗器械,推动我市医疗器械产业提质升级。
17.微创医疗器械。针对外科手术创伤大、风险高的难题,突破传统外科手术技术路径,研制手术切口小、失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的新型微创手术器械,并基于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于器官在体有实时较高频率的位移情况下,实现智能化、可视化和精准化微创手术操作。项目需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通过项目实施,完成三类医疗器械注册上市。
18.植入式医用材料。针对植入式医用材料的国产化替代的重大临床需求,开展高周疲劳合金材料、高分子生物涂层材料研究,突破超亲水超润滑表面改性工程化制备、生物组织脱细胞、抗钙化等关键技术,开发高值植入式医用材料。项目需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通过项目实施,提交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或者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
19.植入式人工器官。针对人体器官功能障碍修复的临床问题,利用磁控技术、软体机器人技术、医用高分子材料与植入技术等,研制辅助功能恢复的植入式人工器官,为器官功能障碍患者治疗提供原创高端医疗器械和新型治疗手段。项目需已完成原型样机研制,通过项目实施,提交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或者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
20.新一代激光治疗设备。针对传统激光碎石设备热损伤大、碎石粉末化不足等临床痛点,研制新型光纤激光器元件,突破零位移碎石技术和大数据动态智能参数系统等核心技术,形成新一代激光碎石、组织切割设备,打破国外相关技术垄断和供应链封锁。项目需已完成原型样机研制,通过项目实施,完成医疗器械注册上市。
21.医学影像设备。针对肿瘤早期筛查的临床需要,区别X线、CT、MRI等传统医学影像技术路径,研制全景多功能光声成像系统,实现实时、无创、高精度、无电离辐射的医学成像,推动核心部件和设备国产化。项目需已完成原型样机研制,通过项目实施,完成医疗器械注册上市。
22.医学分离检测设备。针对目前外泌体分离技术缺乏自动化和通量低的难题,开发针对多种复杂体液中外泌体分离的关键技术,研制适用于小体积体液的外泌体自动化、高通量分离和纯化设备,大幅简化外泌体的分离流程,服务近年来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外泌体检测行业。项目需已完成原型样机研制,通过项目实施,产品实现上市销售。
23.精准医疗。针对细胞治疗等个体差异且不良反应复杂的临床问题,运用高通量测序等技术手段,建立细胞治疗不良反应预测、疗效和预后评估新模型,为患者提供个体化及长周期的监测服务,提升细胞治疗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项目需已完成不少于200例样本的临床验证,通过项目实施,完成医疗器械注册上市。
24.智能辅助系统。针对外科手术等临床术中实时影像导航需求,应用三维重建与视觉融合、混合现实呈现等技术,构建混合现实模型,开展AI大模型实时形态分析、实时视觉融合三维图像处理,实现医学影像数据与三维重建图像融合、手术控制系统的有效集成,达到无需探针无需mark点实现实时导航目标。项目需已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并建立相关混合现实模型,通过项目实施,完成医疗器械注册上市。
注:指南方向带有*标注的为场景应用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