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动态
武汉市组织申报2025年度软科学研究项目(第一批)
发布时间:2025-03-17内容编辑:宇辰管理
点击数:
各有关单位:
根据《武汉市软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暂行)》,现将2025年度武汉市软科学研究项目(第一批)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实施
(一)组织方式
此次软科学研究项目为一般项目,采取竞争立项方式组织。申报人根据指南(见附件1)研究方向自行选题申报,市科创局择优立项,给予经费支持。
(二)资助方式及额度
采取前资助方式,单个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5万元,项目立项后一次性拨付,经费使用实行“包干制”管理。
(三)实施周期
实施周期6个月,特殊情况报市科创局同意后可进行延期,延期原则上不超过3个月。
二、申报要求
(一)一般项目选题不得更改项目名称。申请项目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注重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提出有建设性、操作性的对策建议,研究成果要充分体现可应用性。
(二)申报条件
1.项目申报单位应为武汉市内依法注册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应具有组织项目实施的相应能力。
2.申报项目负责人应为申报单位的在职人员,具有相应的研究基础和工作积累,开展过与申报项目相关或相近的自主研究。
3.一般项目研究团队核心成员人数不超过6人。
4.项目申报单位及项目团队成员具有良好的诚信状况,无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5.同一项目负责人限报一个项目,项目负责人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员最多可再参与申报一个项目,项目负责人有未验收项目的不得申报新项目。
6.每个指南方向同一申报单位限报1项。
7.严格落实科研诚信相关要求,项目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须在申报时签署并提交《科研诚信承诺书》,应严格遵守承诺,如实填写并审核申报材料,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负责。
三、申报事宜
(一)申报方式。本次项目申报全部通过网上申报,网上申报期间无须提交纸质材料。项目立项后,须提交一份与网上申报材料一致的纸质材料。
方式一:通过武汉市科技创新局官网申报
1.申报入口:登录武汉市科技创新局门户网站,点击“项目申报与管理—在线申报”,进入“网上办事大厅”。
2.注册登录:已注册用户可直接登录。未注册用户点击“统一身份认证登录”,跳转湖北省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完成账号注册登录。
3.在线填写:以项目负责人账户登录,点击“项目申报”,选择“2025年度项目—创新生态专项—软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在线填写申报信息。
4.上传附件:将签字盖章后的项目申报书及相关附件彩色扫描后以PDF格式上传。确认无误后点击提交,申报材料提交至申报单位。
5.单位审核推荐:项目申报单位通过单位账户登录后,点击“推荐”,将项目提交至武汉市科技创新局,资料提交完成。
方式二:通过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武汉节点申报
1.申报入口:登录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武汉节点,进入“项目申报”模块。
2.注册登录:通过湖北省统一身份认证平台(自动跳转)完成账号注册登录(已注册用户可直接登录,未注册用户请注册后再登录,如有问题可参阅登录下方“用户帮助”文档)。
3.在线填写:以项目负责人账户登录,选择“2025年度项目-创新生态专项—软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点击“进入申报”,在线填写申报信息。
4.上传附件:将签字盖章后的项目申报书及相关附件彩色扫描后以PDF格式上传。确认无误后点击“提交”,申报材料提交至申报单位。
5.单位审核推荐:项目申报单位通过单位账户登录后,点击页面右上方“项目管理入口”,进入项目管理页面,点击“推荐”,将项目提交至武汉市科技创新局,资料提交完成。
如在平台登录、系统填报等方面有技术问题的,请及时联系技术支持人员。
(二)申报时间。2025年3月15日至2025年4月3日,逾期不予受理。
四、相关事项
(一)研究成果要求
1.6月底需提交总体研究报告(不少于3万字)初稿。
2.项目实施期内,保持与市科创局的沟通衔接;根据项目研究需求,接受市科创局委托开展相关调研和研究。
3.项目实施期结束后,向市科创局提交一份专题决策咨询报告(不少于5000字)和总体研究报告(不少于3万字)。
(二)申请人及依托单位的责任与义务
1.申请人应当按照本通知要求提供完整的申请资料,并对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在依托单位的组织下按照规定的程序申请市软科学资助。申请人使用虚假材料申请市软科学研究项目的,一经查实,视情节轻重3-5年内取消申请资格,已获批立项的项目由市科创局撤销立项,追回资助经费。
2.依托单位应当认真做好项目的组织和审查工作,认真审查项目申请人申报资格以及申请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并做好科研伦理、科技安全以及涉密工作的审查。
3.市科创局对依托单位履行法人责任制情况实行信用管理和绩效管理制度,依托单位出现未履行申请人申请资格审查和申请资料真实性审查职责、纵容包庇申请人弄虚作假、提供虚假配套承诺等情况,一经查实,视情节轻重取消申报推荐资格,已获批立项的项目由市科创局撤销立项,追回资助经费。依托单位和申请人学术不端行为记入科研诚信记录。
附件:
1. 2025年度武汉市软科学研究项目申报指南(第一批)(一般项目)
2.武汉市软科学研究项目申报诚信承诺书3.武汉市软科学研究项目申报书
4. 2025年度武汉市软科学研究项目推荐申报汇总表(模板)
武汉市科技创新局
2025年3月14日
2025年度武汉市软科学研究项目申报指南(第一批)(一般项目)
(一)“十五五”期间武汉市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研究研究内容:梳理武汉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加强与先进发达城市在平台布局、政策支持、评价管理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提出武汉市“十五五”期间高水平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路径和优化措施,以及平台绩效评价和管理的政策建议。
(二)“十五五”期间武汉市加强科技合作构建一流开放创新环境研究
研究内容:对接国家、省市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创新体系,梳理武汉开放协同创新现状,加强与先进发达城市的分析比较,研究提出武汉市“十五五”期间加强武汉都市圈创新协同、深化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对外交流等方面的重大任务和具体措施。
(三)“十五五”期间武汉市星地融合通信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国内外产业发展态势,梳理星地融合通信领域的共性基础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未来前沿技术,剖析武汉市星地融合通信领域技术创新现状,加强与先进发达省市的分析比较,结合武汉实际,开展武汉市星地融合通信领域技术预测和产业分析,形成武汉市星地融合通信领域技术创新图谱和“十五五”重点项目库。
(四)“十五五”期间武汉市智能无人装备应用场景前瞻性分析及关键技术突破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国内外产业发展态势,梳理智能无人装备领域的共性基础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未来前沿技术,剖析武汉市智能无人装备领域技术创新现状,加强与先进发达省市的分析比较,结合武汉实际,开展武汉市智能无人装备应用场景的前瞻性分析及关键技术突破研究,形成武汉市智能无人装备有关领域技术创新图谱和“十五五”重点项目库。
(五)“十五五”期间武汉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算力、算法、数据等领域,分析国内外产业发展态势,梳理人工智能领域的共性基础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未来前沿技术,剖析武汉市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现状,加强与先进发达省市的分析比较,结合武汉实际,开展武汉市人工智能领域技术预测,形成武汉市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图谱和“十五五”重点项目库。
(六)“十五五”期间武汉市绿色低碳领域技术预测和发展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国内外产业发展态势,梳理绿色低碳领域的共性基础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未来前沿技术,剖析武汉市绿色低碳领域技术创新现状,加强与先进发达省市的分析比较,结合武汉实际,开展武汉市绿色低碳领域技术预测,形成武汉市绿色低碳领域技术创新图谱和“十五五”重点项目库。
(七)“十五五”期间武汉市大健康和生物技术领域技术预测和发展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生物药、化学药、中药、脑科学与类脑科学、高端诊疗设备领域、生物医用材料、体外诊断、生物育种等领域,分析国内外产业发展态势,梳理共性基础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未来前沿技术,剖析武汉市大健康和生物技术领域技术创新现状,加强与先进发达省市的分析比较,结合武汉实际,开展武汉市大健康和生物技术领域技术预测,形成武汉市大健康和生物技术领域技术创新图谱和“十五五”重点项目库。
(八)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先用后转”体系建设研究
研究内容:根据国家、省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总体要求,分析借鉴国内先进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先用后转”经验做法,结合武汉市具体情况,研究提出“十五五”期间武汉市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先用后转”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制度设计,重点围绕“先用后转”模式的创新实施路径、支持保障措施、风险评估及应对方法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九)武汉市技术经理人队伍培育与建设发展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国内外技术经理人培育建设、激励与使用等各环节现状与路径,选取先进城市的成功案例,梳理技术经理人队伍市场化培育与发展机制,结合武汉实际,探索解决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中专业人员队伍不足的问题,提出建立“政府有为,市场有位”的汉版技术经理人队伍培育与建设体制机制的对策建议。
(十)“十五五”期间武汉市构建全市域科技创新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梳理武汉市各区科技资源现状和产业特色,明确各区科技资源分布情况和产业发展重点及优势,深入分析武汉市域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不足,研究借鉴先进发达城市成功经验,提出以构建市域“一城五谷三廊”创新空间布局为牵引,统筹推进各区特色化发展的重大任务和具体举措。